有色金属冶金科学与技术

  • 高锌物料真空还原-挥发回收金属锌铅及富集锡铜合金的研究

    徐宝强;左子斌;杨斌;蒋文龙;罗欢;雷现军;史腾腾;王凤康;

    高锌复杂物料组成繁杂,含金属锌、铅、锡、铜及氧化锌.针对常规回收工艺存在的能耗高、工艺复杂、污染风险大等问题,基于高锌复杂物料中锡、铜的饱和蒸气压显著低于锌、铅的特征,利用真空冶金的方法,通过真空碳热还原-挥发工艺对高锌复杂物料中锌、铅、锡及铜等有价金属进行同步回收.高锌复杂物料直接真空挥发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 100℃、1 Pa、保温2 h条件下,锌和铅挥发率达99%以上,高锌复杂物料中难挥发金属锡、铜留在坩埚底部形成锡铜合金;在直接真空挥发过程中,发现原料中质量分数约20%左右的氧化锌与锌、铅一同挥发并冷凝,导致金属锌回收率低.针对氧化锌与金属锌、铅共挥发问题,进一步开展真空碳热还原-挥发实验,发现在1 100℃、1 Pa、保温2 h、添加10%碳粉的条件下,氧化锌被还原为金属锌,冷凝产物中获得锌铅合金(90%Zn-10%Pb),难挥发金属锡和铜被富集于残留物中形成锡铜合金(62%Sn-36.5%Cu).该工艺实现了锌铅高效回收与锡铜合金富集,为含锌二次资源的短流程清洁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2025年04期 v.50;No.25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5 ]
  • 湿法炼锌溶液中硫酸亚铁的高温结晶行为与分离技术

    胡东风;周东风;邓志敢;刘慧杨;李兴彬;魏昶;

    针对湿法炼锌过程产出的高浓度含铁溶液,研究在高温条件下硫酸亚铁和硫酸锌的结晶行为,利用硫酸亚铁在高温酸性溶液中易结晶的原理,采用高温结晶方法,探索高温结晶分离硫酸亚铁,降低溶液中铁离子浓度的技术工艺.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60~180℃的高温酸性(pH值为0.3~0.5)溶液中,硫酸锌的溶解度高于硫酸亚铁的溶解度;锌离子质量浓度为80~90 g/L、亚铁离子质量浓度为25~40 g/L的湿法炼锌溶液,在温度为160℃时进行高温结晶,溶液中亚铁离子质量浓度可降低至25 g/L以下,高温结晶析出的硫酸亚铁纯度可达93%以上.控制适宜的结晶温度,可在尽可能少析出硫酸锌结晶的同时分离析出硫酸亚铁结晶,实现溶液中锌与铁的初步分离,有利于后续采用赤铁矿法除铁工艺进一步分离锌与铁,对实现湿法炼锌过程中铁资源的高值化与除铁渣的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50;No.257 11-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DPS添加剂对高抗拉低轮廓锂电铜箔的调控研究

    赵嫚;廖娟;赵蒙;刘伟飞;唐云志;樊小伟;

    铜箔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集流体,其力学性能和表面性能对锂离子电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锂电铜箔的制备过程中添加微量的添加剂是改变其性能的有效方法,但单一添加剂发挥的作用有限.本研究以胶原蛋白、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醇硫丙烷磺酸盐(HP)、N,N-二甲基-二硫代甲酰胺丙烷磺酸钠(DPS)作为复合添加剂,制备了抗拉强度为502.39 MPa、粗糙度为0.737μm、厚度为6μm的锂电铜箔.同时,探究了复合添加中DPS对铜箔电化学特性、表面微观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PS的加入减小了铜箔的晶粒尺寸,提高了晶界密度,减弱了(111)晶面择优取向,从而增加了位错运动阻力,提升了铜箔的力学性能;DPS、SPS、HP三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加强了与胶原蛋白的竞争吸附,进一步细化了铜晶粒,改善了铜箔的表面性能;DPS通过细化晶粒尺寸、增大晶界面积,有效抑制晶体滑移,降低应力集中程度,从而实现铜箔力学性能的提升.

    2025年04期 v.50;No.257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2 ]
  • MnO-Ru/NFs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研究

    熊园园;龙庆荣;吴彤;谭涵予;于杰;

    电解水制氢的动力学过程较为缓慢,限制了其在氢能产业中的应用.通过调控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从而优化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是一种提升电解水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性能的有效途径.采用静电纺丝-碳化方法,制备了一种高度分散的小尺寸Ru纳米颗粒与MnO协同作用的MnO-Ru/NFs催化剂,并对该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物相组成、过电位、电化学阻抗、塔菲尔斜率、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MnO-Ru/NFs催化剂在1 mol/L KOH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OER催化活性(265 mV@10 mA/cm~2,396 mV@500 mA/cm~2)和耐久性(50 h@100 mA/cm~2).本研究为开发一种新型高效、低成本的碱性电解水析氧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实际应用潜力.

    2025年04期 v.50;No.257 26-3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17 ]

地学与矿业工程

  • 贯通节理砂岩真三轴压缩下力学特性研究

    邱帅;李克钢;秦庆词;岳睿;

    节理的复杂性使得岩体工程具有许多安全隐患,研究复杂节理岩体在三向应力环境下的力学行为对岩体工程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三向应力下不同节理空间产状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与各向异性特征,开展了节理砂岩真三轴力学试验,对比分析节理砂岩试样强度、弹性模量等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围压下,随着节理倾角和倾向的增加,砂岩试样的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在60°时最低,节理倾角和倾向对强度的影响呈“勺”形规律;节理倾角和倾向保持一定时,围压越大,节理砂岩的强度越高,围压大小对节理砂岩强度有增强作用,各向异性强度减弱,围压的增加对节理岩石强度的各向异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2025年04期 v.50;No.257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2 ]
  • 川西北生态源地识别与生态网络构建

    夏山林;骆训;杨显华;于慧;罗勇;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生态用地不断被占用,生态区域割裂现象日趋严重,阿坝州是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有若尔盖大草原、红原草原、若尔盖生态湿地等重要保护区.识别区域内生态源地分布,构建生态网络,对阿坝州建设生态屏障、保护核心生态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和“生态服务与生态敏感评价”两种方式识别阿坝州生态源地,并比较两者的差异;结合MCR模型,利用高程、坡度、道路、河流、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六个因子构建综合阻力面,识别阿坝州生态廊道与生态断裂点;利用整体连通性指数(II_C)和可能连通性指数(PC)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进行分级,旨在打通生态廊道,减少物种迁移的阻碍,维护生物多样性.

    2025年04期 v.50;No.257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东南亚低资源语言神经机器翻译研究进展

    余正涛;文永华;高盛祥;

    针对东南亚低资源语言在神经机器翻译中面临的语料资源匮乏和语言结构复杂等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技术趋势.基于Flores-101多语言平行语料库,对Google翻译、云岭翻译及GPT大模型在泰语、老挝语等8种东南亚语言与中、英文互译任务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预训练模型与数据增强技术的结合显著提升了翻译质量,但泰语、老挝语、缅甸语和柬埔寨语因数据稀缺、语法结构复杂及非拉丁文字等因素,翻译质量仍落后于马来语、菲律宾语、印尼语及越南语.研究表明,大模型技术与本地化语料库建设是提升低资源语言翻译性能的关键.未来研究应深度融合多语言预训练、迁移学习及跨领域数据增强技术,着重攻克东南亚语言的多样性与文化适配机制瓶颈,构建更加鲁棒的低资源语言翻译系统.

    2025年04期 v.50;No.257 5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7 ]
  • 基于深度学习与规则匹配的哈萨克术语识别方法研究

    木合亚提·尼亚孜别克;古力沙吾利·塔里甫;

    旨在解决哈萨克语信息技术术语识别中因缺乏全面术语词库和新术语的涌现导致实体边界模糊以及黏着性语言特性引发的数据稀疏和术语边界错误等问题.采用融合词典增强的深度学习与词缀规则判断相结合的技术路径,通过构建专业词典整合领域知识,并在自建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缓解数据稀疏问题,显著改善术语边界识别性能,降低无关词干扰,最终实现哈萨克语信息技术领域术语识别准确率的显著提升.结论证实,将深度学习技术与领域知识及语言规则相融合的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黏着性语言在专业领域的术语识别效果.

    2025年04期 v.50;No.257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3 ]
  • 融合图像骨架特征的端到端老挝车牌照识别方法

    张凌霄;毛存礼;陈蕊;高盛祥;王振晗;

    在中老道路互通和跨境交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老挝车牌照自动识别技术在提升跨境交通运营效率和管理可靠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中英文车牌照识别技术已趋于成熟,但针对老挝车牌照的识别仍面临挑战.老挝车牌照具有独特的双行结构特征,且其下行老挝辅音字符存在多个形态相似字符组,导致传统车牌识别方法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相似字符识别易混淆等问题.鉴于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图像骨架特征的端到端老挝车牌照识别方法.该模型通过改进的深度残差网络提取车牌图像的骨架特征,并引入交叉注意力机制,实现骨架特征与原始图像特征的多层次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相似字符的辨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与最优基线模型相比,在识别准确率上提升了2.0个百分点,达到94.7%,显著改善了老挝车牌相似字符的区分能力.

    2025年04期 v.50;No.257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8 ]
  • 基于注意力自适应迁移的零样本跨语言文本分类方法

    李文博;高盛祥;张勇丙;

    零样本跨语言文本分类任务是指仅依赖源语言标注数据训练模型,并将其迁移到目标语言上,不需要目标语言的标注数据.而传统的跨语言文本分类方法通常需要一定规模的目标语言标注数据,且在跨语言迁移过程中往往忽略以类别标签相关联的关键词,导致跨语言迁移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自适应迁移的零样本跨语言文本分类方法,在完全不依赖目标语言标注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对种子词重要性建模和自适应迁移解决零样本跨语言文本分类的难题.首先,基于文本的词分布特征在源语言上抽取种子词,并对其进行重要性建模,生成重要性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大规模源语言标注数据训练教师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种子词的词概率分布进一步强调关键性信息.其次,将教师模型捕获的重要词通过跨双语词典映射关系映射到目标语言上.再次,利用教师模型为目标语言中包含种子词的无标注数据生成伪标签,这些伪标签构成了学生模型的初始训练数据,并以此训练学生.最后,学生模型进一步对目标语言的无标注数据进行预测,生成新的标注数据并扩充训练集,通过迭代优化最终得到用于目标语言分类任务的学生模型.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在MLDoc和CLS数据集上与基线模型对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0.5%、6.7%.

    2025年04期 v.50;No.257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机械工程

  • 新型多稳态机械超材料的胞元结构设计与稳态性能研究

    王震豹;郄彦辉;李乃文;宋金华;

    多稳态机械超材料由于其优异的能量吸收和可重复利用特性,在结构防护和吸能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双材料拼装式双稳态胞元,利用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了几何参数对胞元双稳态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准静态位移加-卸载时胞元阵列超材料多稳态力-位移曲线的变化规律.同时用3D打印的胞元和阵列超材料试样的准静态位移加载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胞元出现负刚度特性的斜梁倾角在15°和20°之间,胞元出现双稳态特性的临界倾斜角在20°和25°之间;阵列结构材料的列数相等时,胞元的层数越多超材料的初始刚度越小,加载与卸载的力-位移响应曲线的分离程度越大,材料存储的能量越多.研究结果丰富了多稳态机械超材料在稳态性能设计方面的研究,为其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2025年04期 v.50;No.257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1 ]
  • 基于极限学习机与遗传算法的刀具状态监测

    贾智最;杜茂华;王沛鑫;

    刀具状态监测是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必要技术.该技术目前仍存在识别率不够理想、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使用振动传感器和声发射传感器同时采集信号,通过实验获得不同刀具磨损状态在不同切削工况下的两种传感器的数据,使用LabVIEW软件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信号在时域、频域以及时频域内的特征,并对特征进行筛选.基于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算法训练单隐藏层前馈神经网络(Single-Hidden-Layer Feedforward Networks, SLFN)识别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优化神经网络中输入层至隐藏层的连接权重和隐藏层偏置以提高模型的准确率.结果表明,相比于仅使用ELM,使用ELM结合GA算法的识别准确率由92.592%提高至95.06%.

    2025年04期 v.50;No.257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86 ]

能源科学与电力工程

  • 基于负载补偿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鲁棒控制

    肖仁鑫;夏鑫兴;胡海双;贾现广;

    为克服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IPMSM)运行过程转矩扰动,实现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鲁棒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补偿的无位置传感器鲁棒控制策略.首先,在零低速段和中高速段分别采用脉振高频注入法和超螺旋滑模观测器估算位置与速度,在过渡区域结合加权融合算法实现了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其次,设计自适应滑模负载转矩观测器,在线估算负载转矩变化,结合电流前馈控制对负载进行补偿;最后,设计了滑模转速环控制器,通过内模控制整定电流环PI控制器参数,结合电压反馈弱磁扩速,构成整体鲁棒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运行且具有较好的鲁棒能力.相比传统PI控制,超调量减小了约90%,受到外部负载扰动时转速波动减小了约80%,调节时间减小了约73%.

    2025年04期 v.50;No.257 12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9 ]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和NGO-BiLSTM的少样本光伏功率短期预测

    邵欣洋;杨毅;鲁一宵;

    基于诸多光伏发电站存在数据完备性不足、数据样本质量不佳,导致光伏功率预测准确性受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光伏功率超短期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融合了基于梯度惩罚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with Gradient Penalty, WGAN-GP)模型及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 BiLSTM)模型的技术特点.首先,对光伏发电功率与不同天气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选取辐射度、温度和风速这三个对光伏发电功率影响较大的天气变量作为特征输入,以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其次,采用WGAN-GP模型来挖掘光伏出力实际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环境和气象因素之间的深层次关联,利用生成的高质量数据样本扩充原有数据集,有效提升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后,采用北方苍鹰优化算法(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 NGO)对BiLSTM预测模型进行参数寻优,进一步提了高光伏发电功率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数据增强后NGO-Bi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可有效提升.

    2025年04期 v.50;No.257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96 ]

交通运输工程

  • 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的选址和规模优化策略

    范子祎;赵宁;陈智斌;

    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充电时间的冗长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及其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推广电动汽车,规划建设合理的充电站至关重要.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提出以经济净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快速充电站选址与规模优化的模型,并运用蚁群算法进行模型求解.通过深入分析快速充电站对城市交通网络的影响,有效评估了不同选址和规模策略的合理性.选取南京市主城区作为案例,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充电站数量配置对城市交通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峰谷价定价模式的充电站带来的交通惩罚“性价比”比均价定价模式更高,且随着区域内充电站总数的增加,电动汽车充电产生的经济净效益也随之增大.“小而密”的充电站建设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为城市快速充电站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建议.

    2025年04期 v.50;No.257 153-163+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7 ]
  • 考虑动态车头间距和车队强度的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潘福全;郭轩铭;王满福;张丽霞;梅荣德;杨金顺;

    为了探究道路路段混有智能网联车交通流的特性,揭示动态车头间距与车队强度对混合交通流流量、速度、密度的影响效果,解析了混合车流中所存在的4种跟驰模式.基于期望车头间距与速度非线性变化关系特征,构建了考虑动态车头间距的ACC和CACC跟驰模型,综合考虑车队强度,推导了不同渗透率下的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和稳定性临界条件,分析了参数敏感性与流稳定性.结果显示:动态车头间距与车队强度耦合作用可提升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且智能网联车渗透率与车队强度的增加可促进交通流量与密度的增长;当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大于51%时,混合车队不受速度变化影响,保持稳定状态,为智能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50;No.257 16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1 ]

数理力学与管理科学

  • 多维邻近视角下跨国低碳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

    杨朝均;齐浩;戴望想;孔令凯;

    加强跨国低碳创新合作是推动全球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为探究跨国低碳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研究了不同邻近性因素在跨国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独立作用和交互影响.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利用2004—2021年间德温特数据库中关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专利数据,构建了跨国低碳技术创新网络,并采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不同邻近性因素在网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对跨国合作网络的形成产生负向影响,而技术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则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此外,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而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技术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之间则呈现互补效应.本研究揭示了跨国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的内在驱动力,为国际低碳技术合作网络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政策制定者应重视技术协同,突破地理限制,推动跨国低碳创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以加速全球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型.

    2025年04期 v.50;No.257 17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9 ]
  • 数字平台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影响:基于主体的建模

    陈敏灵;路子盈;李仪;薛静;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而生成的数字平台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具有核心作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涌现理论,从数字平台的平台开放程度、边界跨越能力和促进主体交互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平台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平台开放机制、跨界协同机制和数字交互机制.借助基于主体的建模方法,运用Netlogo 6.3.0构建了数值模拟仿真模型,以系统内微观主体企业为研究对象,验证数字平台对创新生态系统企业价值共创的影响.数值实验表明:(1)随着基础资源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共创收益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累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提升;(2)随着核心资源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数字平台为有更强能力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企业价值共创收益以更快的速度累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攀升;(3)边界跨越能力的增长可有力提升生态系统内主体与其他主体进行交互的可能性,促进企业的价值共创.最后,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例,进一步验证了数字平台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作用.本研究对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v.50;No.257 18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9 ]
  • 平台型领导何以驱动内部创业: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黄美娇;

    数字化浪潮下,平台型领导应运而生.为了探讨平台型领导对内部创业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情绪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平台型领导通过员工自我领导和创业激情作用于内部创业的链式中介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工作场所数字化的调节作用.通过收集287份数字化转型企业员工的调研问卷,综合运用SPSS及Bootstrap方法,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平台型领导显著正向影响内部创业;(2)员工自我领导、创业激情在平台型领导对内部创业的影响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员工自我领导正向激发创业激情,两者在平台型领导对内部创业的影响关系中还起到链式中介作用;(4)工作场所数字化能够促进平台型领导对内部创业的正向作用,而且通过增强员工创业激情对内部创业的积极影响,进而对链式中介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2025年04期 v.50;No.257 20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1 ]
  • 考虑产品可替代程度的零售商最优异业联合促销策略研究

    李豪;彭瑶;

    针对零售商异业联合促销面临的需求对冲和异业券转化率不高的困境,构建了不发放异业券、单方发放异业券和双方同时发放异业券下的产品定价模型,分别分析了4种销售策略下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并依据消费者转移成本、产品可替代程度等市场条件探讨了零售商最优异业联合促销策略.研究表明:异业联合促销能够提升零售商的收益水平;当消费者转移成本较大,或转移成本适中且产品可替代程度较大时,双方互发异业券是零售商的最优联合促销策略;当消费者转移成本较小,或转移成本适中且产品可替代程度较小时,利用高价值零售商的品牌效应单方发放异业促销券能实现市场的帕累托改进.

    2025年04期 v.50;No.257 21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4 ]

  • 中老工程技术学院 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境外办学新范式

    <正>昆明理工大学中老工程技术学院成立于2024年7月,是集人才培养、国别研究、产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科研机构。学院依托于昆明理工大学学科优势,开展工程技术类专业境外办学项目,逐步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建设一批工程技术学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与国别研究,通过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带动区域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满足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学科研部和国际合作部三个科室,拥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备案中心——昆明理工大学东盟研究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研究创新团队。中老工程技术学院立足于服务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云南省RCEP国际教育合作区建设,推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04期 v.50;No.25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